查看原文
其他

【文章导读】国土空间规划下的市域层面总体城市设计方法探索——以南昌市为例

点击关注 > 城市规划
2024-09-08

城市设计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贯穿于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其中总体城市设计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重要基础研究工作,迫切需要按照新要求构建和完善新时期总体城市设计新方法。


1

新形势下总体城市设计的新要求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我国很多生态地区、农业地区、乡村地区的各类建设行为粗放、无序,大量山水、林田、村镇的特色风貌在快速化建设中受到冲击,村镇与城市风貌日益趋同。

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从安全、品质两个维度对总体城市设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安全方面强调底线控制,要求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环节体现城市设计思维,引导“三区三线”划定与山水林田湖草特色空间要素的提炼相结合。品质方面强调基于安全底线,结合山水人文特色要素引导全域空间秩序,实现国土空间生态——空间——景观关系的一体化提升。


2

市域层面总体城市设计技术内容与方法探索

笔者充分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TD/T 1065-2021)》全域全要素规划管理需求,结合南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积极探索市县域层面总体城市设计的技术方法,针对性提出塑特色——优格局——强管控的实施路径(图1)。

▲ 图1 | 市域层面总体城市设计技术路线
资料来源:本文图表均为笔者自制。


2.1 塑特色——特色风貌是

市域层面总体城市设计的核心目标


基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和专项研究,结合公众意愿调查,从生态自然、历史人文、城乡建设方面梳理市域最具特色价值的资源禀赋,从长期积淀的乡土文脉中提炼具有广泛共识的精神文化特征,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明确的市县性质、发展定位、功能布局等,归纳市域空间特色风貌定位和设计意象,形成市域景观风貌塑造的战略共识,使城市设计思维下的特色风貌具有鲜明的国土空间属性、物质环境基础、历史文化印记和社会认同价值。


2.2 优格局——特色格局是

市域层面总体城市设计的工作重点


全面对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和专项研究,统筹全域空间要素,协调城镇乡村与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空间关系,强化生态空间、农业空间与城镇空间的融合统一,塑造特色空间格局,同时细化市域蓝绿空间结构的管控要求。

(1)塑造特色空间格局,强化“三区三线”管控。统筹“三区”特色空间要素,协调城镇空间与生态、农业空间的相互关系,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市域空间格局和形态,明确具有战略价值的轴线、节点、片区等结构性要素空间关系。对体现城市风貌特色的重点区域、重点要素在空间上进行具体落位,提出框架性的设计管控要求,并反馈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明确城镇建设空间与生态农业空间的发展、协调、避让关系,支撑“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图2)。

▲ 图2 | 市域特色空间格局构建框架

(2)细化大尺度开放空间,构建蓝绿空间结构。首先,提炼蓝绿空间关键性要素,作为构建蓝绿空间的基础性要素;其次,基于市域生态系统保护格局中的强制性内容,加强廊道内主要的水系湖泊、山地丘陵、农业空间等的联通性构建,与市域通风廊道、生物性廊道、公园绿道等共同形成网络化格局;最后,细化蓝绿空间范围及管控要求,明确重要生态屏障、廊道等要素的空间范围,针对不同类型的蓝绿空间要素提出管控建议(图3)。

▲ 图3 | 市域蓝绿空间结构构建框架


2.3 强管控——设计管控是

市域层面总体城市设计的实施路径


建立“分区、分类、分级”的设计管控体系,以风貌分区为空间范围,以要素分类为引导对象,以管理分级为管控标准,实现对总体设计目标的价值传递和对总体管控要求的落实传导。

(1)风貌分区,差异化提出乡村地区风貌塑造要求。城乡风貌分区的划定应关注全域生态、农业与城镇空间的整体格局特色,结合自然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重要的自然地理或建设管理边界综合统筹,形成差别化、特色化的风貌分区。在广大乡村地区,结合城乡风貌分区因地制宜提出差异化的风貌塑造要求,保护乡村自然本底,营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观格局,延续当地空间基因特色。

(2)要素分类,系统化建立特色空间要素管控体系。强化城市设计对国土空间规划的支撑作用,对市域特色空间要素进行全面梳理和设计引导,将市域特色空间要素总结为本底资源类、城乡建设类两大类(表1、表2)。本底资源类要素一般包括水系湖泊、山地丘陵、郊野林田、历史文化空间等,往往具有鲜明的区位特征,需要将此类要素进行空间落位,形成设计图纸与文本相结合的系统性引导模式。城乡建设类要素一般包括交通廊道、形态高度、城乡界面、建筑风貌等,这类要素主要侧重空间立体性,可通过文本与示意图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则式引导。

▲ 表1 | 本底资源要素分类引导

▲ 表2 | 城乡建设要素分类引导

(3)管理分级,精细化推进特色空间资源的管理水平。将各类资源要素按照既有管理等级、空间区位、特色价值重要性等标准进行分级,对各类要素在风貌管控程度、规划设计深度、审批决策级别、建设实施计划等方面形成优先级别的差异,有利于更加高效、有序推进规划管理工作。


3

案例:南昌市总体城市设计在市域层面的探索实践


3.1 特色风貌定位与设计意象


以南昌市域乃至鄱阳湖流域的战略视角,提取鄱阳湖、梅岭、赣江等山水资源特征,借鉴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豫章故郡”的历史文脉标志性提法,结合宜居宜业宜游的城乡景观特征,确立南昌市域“山水风光,豫章风采,乐活风尚”的总体风貌定位,提出“西山耸翠,章江秋水,鄱湖秀泽,古韵豫章,魅力都会”特色风貌设计意象。


3.2 市域特色空间格局


构建“一鄱两带两区,一城一轴多点”的市域特色空间结构(图4)。重点保护与凸显鄱阳湖这一区域层面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资源,构建抚河和潦河两条文化景观带,重点塑造紧邻中心城区西北以及市域东南的山体景观区,形成山水环抱格局。以南昌中心城区为都市景观区,赣江景观轴穿城而过,形成联系生态与人文、历史与现代的城市形象集中展示区;同时塑造外围具有高知名度和重大价值的海昏侯国遗址等多个文化景观与城镇景观节点。

▲ 图4 | 南昌市域特色空间格局


3.3 市域蓝绿空间结构


基于市域特色空间格局构建“揽山纳湖,一江多廊”的市域蓝绿空间结构(图5)。核心蓝绿要素包含山体景观区中的梅岭及峤岭核心林区,鄱阳湖湿地景观区中的鄱阳湖、军山湖生态保护区,应严格遵循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及管理要求。重要生态空间、生态屏障包括赣江及其干支,梅岭、峤岭、大公岭等区域,结合河湖管理范围、林地生态控制区、鸟类觅食地明确管控范围。基于抚河流域、锦江流域农业区等生态、农业本底区域,分析明确5处生态绿楔的空间边界,形成限制城镇发展蔓延的生态性区域,反馈至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并提出管控要求。

▲ 图5 | 南昌市域蓝绿空间结构


3.4 城乡风貌分区指引


综合统筹划定覆盖全域的城乡风貌分区(图6)。将城镇开发边界内作为魅力都会景观风貌区,在外围分别划定了体现鄱阳湖风貌和赣江下游圩田特色的鄱湖圩洲景观风貌区、体现市域西部自然山地特色风貌的西山叠翠景观风貌区、体现市域东南湖丘交错特色风貌的湖泊岗丘景观风貌区、体现平原腹地农地坑塘与田园村落特色风貌的赣抚田园景观风貌区。 

▲ 图6 | 南昌市域城乡风貌分区

按照本底资源类和城乡建设类对南昌特色风貌要素进行提炼,结合各类要素形成空间管控引导图(图7)。在设计要求上可根据城乡区位、环境特色、生境种类、空间形式、主导功能等特征条件进一步细分要素类型。

▲ 图7 | 南昌市域本底资源类与城乡建设类要素管控引导

在分区、分类、分级的南昌市域风貌设计管控体系基础上,建立市域各分区风貌设计指引,形成系统性引导和通则式引导两份管控指引图则,为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在规划编制、审批决策等工作中提供管理依据,成为总体城市设计在市域层面的重要管控工具。


4

思考与总结

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总体城市设计作为国土空间规划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须从以下3方面对总体城市设计方法进行创新和提升,才能够使总体城市设计更加“有用、好用、管用”。

第一,夯实法定地位,将总体城市设计全面对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体系,准确理解和运用国土空间基础信息与各类专项研究,并反馈支撑“三区三线”划定等国土空间规划核心内容,以充分发挥城市设计在空间规划中的协调和引导作用,优化非建设与建设空间的互动关系。

第二,立足全域视角,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特色要素的生态人文价值。总体城市设计要从安全和品质角度出发,加强对全域范围内各类自然、人文等要素的梳理统筹,通过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整体空间格局与大尺度蓝绿空间结构,彰显市域景观风貌特色,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和价值。

第三,强调设计传导,因地制宜建立市域城市设计管控体系。总体城市设计应建立全域覆盖、分类型、特色化的设计要素体系,实现对总体设计目标的价值传递和对总体管控要求的逐级传导,为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规划编制、审批决策等工作提供管理依据。

目前,国土空间规划下的市域总体城市设计方法还处在探索过程中,须进一步加强城市设计在规划技术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结合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城市特点,不断完善与丰富技术内容与方法,全面提升国土空间品质与价值。

(注:南昌市总体城市设计工作仍处在推进过程中,本文阐述的设计内容以阶段性工作成果为基础展开探讨。)

本文撰稿:刘力飞  黄思曈  周 瀚


原文介绍

国土空间规划下的市域层面总体城市设计方法探索——以南昌市为例》一文刊载于《城市规划》2023年第 5期,第97-105页

【doi】10.11819/cpr20230507a

刘力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分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黄思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分院城市规划师,本文通信作者,hhhst@qq.com。周   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分院城市规划师。【全文下载】文章已在知网发布复制并搜索下方网址,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下载阅读全文。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l63v2hNcriO1EE9IQHE4MTL7_tfEW0KY51N8EQJZzBUnEeyxiDx3RN&uniplatform=NZKPT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注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市规划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